2006年4月,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在陕西西安成立,并于2010年11月在西安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近年来,协作组在教育部学生司、交通运输部人教司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工作,在全体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协作组工作进展顺利,为促进公路交通类人才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协作组基本情况
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是由部分国内公路交通教育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是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律性组织。
协作组成员单位目前为57家,包括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8所院校以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共49家。
二、近年来协作组工作回顾
(一)强化统筹协调作用,优化公路交通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协作组成员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已基本形成协作组内部成员教育单位培养,内部企事业单位接收的用人体系。协作组内各高校积极开展调研,了解校企间的供需关系,探索公路交通行业的就业特点和规律,通过调查和一定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专场招聘服务。以长安大学2018届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为例,协作组49家企业中的44家进校招聘,提供岗位数量达2万多个,其余5家也通过发布招聘简章、院系推荐等方式招聘毕业生。协作组还积极组织、协调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指导教学,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并通过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网络和平面媒体等多个平台努力促进公路交通类毕业生的合理就业,为优化交通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协作组内各高校发布的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中,长安大学共有956名本科生到协作组单位就业,占已就业本科毕业生的24.7%;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夯实就业工作基础,加强行业引领,分别有658名、835名毕业生到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系统内单位就业;重庆交通大学面向“大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着眼学生志趣与未来发展,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山东交通学院积极发挥交通行业优势,通过校友会,巩固同交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友谊;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交通运输业的土建类、汽车类、机械类、物流类和轨道交通类企业为招聘主体,大力强化校企联盟;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使学院逐渐成为内蒙古及周边地区“交通运输人才的摇篮”;湖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交通运输行业,联合政府、企业、行业资源,成立了交通职教集团,建立了政校企合作联盟。
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也利用各自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模式,通过举办校企交流活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开办校企联合培养班等方式,打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新局面,缓解了校企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为正确引导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加强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协作组成员单位的宣传,协作组配合各成员单位开创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2011年5月,协作组组织编写的教材《交通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和发行,标志着协作组的工作在向理论研究的纵深领域开展。该书从交通类学生的培养、发展、就业等各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转变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协作组将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修订。
(二)发挥协作组宏观指导优势,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换届以来,协作组结合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上级部门精神及指示,把握交通行业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各项活动组织协调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全体理事大会、秘书长扩大会议、工作座谈会等活动,研究讨论协作组组织发展、人才合作等未来建设提案,为全体成员单位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2011年至2015年,协作组分别在内蒙古赤峰、湖南长沙、福建厦门、浙江温州、吉林长春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秘书长扩大会议,讨论了就业指导教材建设,交流了校园招聘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加强了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2012年11月,在长沙举行的理事大会上,对《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成员单位汇编》(2013年版)征求意见稿做了说明。2015年4月,在西安举行的协作组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总结交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研究探讨了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人才供需与协同育人机制。2016年,更新完善了《公路协作组成员单位通讯录》。2017年、2018年协作组秘书处安排专人参加了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年会,汇报并探讨了新阶段协作组下一步工作计划。
同时,协作组内各高校主动走访企业,征求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企业单位积极对接高校,就校园招聘的新形势进行交流与探讨,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开创公路交通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三)完善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就业工作创新
信息化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协作组秘书处设专人负责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自2011年协作组网上工作平台改版以来,信息内容不断丰富,管理不断规范,访问量逐渐增大,加强了协作组工作的信息交流,确保了协作组工作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公路交通类新闻及相关政策,利用网络实现咨询及反馈等服务,大大加快了网页内容的更新速度,使协作组日常办公的通知发布、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信息采集都可以及时、有效地完成。2015年,针对协作组工作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即时通讯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功能和领域,进一步突出协作组信息服务内容的便捷、特色、实用等特点。
协作组还建立了单独的就业指导师信息库,进行校企交流合作和就业指导。专家信息库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家及人力资源专家进校园,进行现场讲座,和大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些就业指导师被聘请为兼职教授,长期担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
(四)拓展服务内容,扩大协作组的对外影响
近年来,协作组开展了就业指导师进校园、建立校企论坛、完善校企间专家人才库统计、进行学术研究和培训、撰写教材等多项工作,对协作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4月,协作组在西安举办了“就业,为你领路”主题报告会,以高校毕业生如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快速成长为主题,通过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现场报告,为即将步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指引方向,也大大提高了协作组成员单位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2016年9月,协作组秘书处筹备编写了2016年版《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成员单位概览》,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平面媒体、移动终端等多种传播方式在行业内外进行广泛宣传。
于此同时,协作组结合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环境、供需关系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研究发展思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调研,主动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报刊、宣传册等多种途径宣传协作组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扩大协作组的对外影响。
三、存在的不足
总结协作组近年来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协作组一直致力于为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高校及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但是到目前为止,沟通平台的力度、深度、广度还是不够的,所以协调互动的频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信息交流相对滞后,网络平台信息报送工作不够及时,动态更新时效性不足,协作组内各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还需提高,这些都对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在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深度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强针对性,尽力为政府、行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四、协作组的未来发展思路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会议上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为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和巨大的工作动力。
在协作组今后的工作中,要更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肩负的时代责任。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当作第一要务。企业单位要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企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协作组内高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大力提倡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面,大型央企和行业优质高校在“产学研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在重大科技攻关、新型产业引导和高端人才培养、优秀团队引进等项目上实现资源共享,互促共进。
创新工作机制,协作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思路。秘书处要加强工作交流研讨,多提工作思路和工作建议,使协作组能够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信息服务、沟通协调、教育引导、合理配置五大功能。同时,也希望协作组内各单位积极建言献策,踊跃承办活动,让协作组的工作充满活力,成为大家交流工作的平台,启迪创新的乐园和快乐分享的天地。
本届协作组调整后的常务机构,将在教育部学生司、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努力开展工作,做好服务协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